國際糧荒短期對中國沖擊有限。
近日傳出俄羅斯將延長糧食出口禁令至明年的消息后,國際市場立即給予積極回應,上周五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小麥、玉米以近4%的漲幅收盤。國內強麥主力合約昨日繼續(xù)上揚,收盤價創(chuàng)出年內新高。
同時,過去三個月內,國際市場小麥價格已飆升逾50%至三年高點。分析人士表示,俄羅斯此舉勢必將加劇國際糧荒程度,國際糧價有望掀起新一輪漲勢。但由于我國糧食自給率高,庫存充足,再加之今年秋糧豐收在望,國際糧荒在短期內對中國的沖擊有限。
國際動向:禁令延長加劇國際糧荒 聯合國糧農組織24日擬開緊急會議商討
全球第三大小麥出口國俄羅斯遭遇130年一遇的旱災,俄羅斯總理普京8月5日頒布了暫停谷物出口的禁令。禁令刺激全球糧食價格在短時間內暴漲。其后,其前蘇聯兄弟烏克蘭也有限制糧食出口之意。同時,印度、澳大利亞等糧食大國也面臨糧食減產。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yè)組織(FAO)預計全球小麥減產近5%,其發(fā)布的最新報告顯示,從全球小麥幾大產區(qū)來看,黑海地區(qū)的俄羅斯與烏克蘭減產、加拿大小麥也減產近20%,澳大利亞也減產,雖然中國農業(yè)部公布小麥增產,但FAO認為中國情況不樂觀。
而更令人擔憂的是,俄羅斯原本持續(xù)至年底的禁令將延續(xù)到明年。俄羅斯總理普京2日表示,禁令可能延長至2011年,具體要視明年糧食收成情況而定。
英國《金融時報》此前便指出,俄羅斯的小麥出口禁令將加深全球糧食危機。由于小麥供應不足,另一個小麥主要出口國烏克蘭也取消了數單小麥出口合同,這加劇了全球市場對小麥供應緊張的擔憂。
另據了解,FAO發(fā)布的食品價格指數在8月份攀升5%至176點,這是該指數10個月來的最大環(huán)比增幅。此外,由于小麥價格的上漲,對全球谷物價格作出檢測的月度谷物價格指數8月攀升13%至182點。
為了尋求應對糧食價格波動的對策,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將于24日在羅馬召開緊急會議商討此事。FAO的閉會期會議一般每兩年才會舉行一次,但FAO在此次會議背景信息中稱,“非常情況需要非常舉措應對”。會議背景信息稱,這次非常規(guī)會議的舉行是為了應對近期全球谷物市場的波動以及物價的突發(fā)性上漲。
國內影響:國內糧食期貨聞風上漲 短期內市場沖擊有限
受國際市場影響,國內糧食期貨8月份也一路走高,在稍作調整后近日又重拾漲勢。昨日,鄭商所強麥主力合約上揚近1%收于2554元/噸,收盤價創(chuàng)出年內新高。其他糧食品種也紛紛走高。
糧食期貨的快速上漲背后,是市場上糧價走高的有力支撐。我國主要糧食收購價幾年來一直穩(wěn)定在每公斤1.4元到1.7元之間。今年新糧開秤后,小麥收購價一舉突破2元,隨后的早稻開秤價超過1.9元,而處于青黃不接的玉米收購價已升至2.01元。
“國際糧價上漲對中國的沖擊有限”,東方艾格農業(yè)咨詢分析師馬文峰對南方日報記者表示,得出這個分析主要基于兩方面的考慮,第一,雖然天氣因素造成部分國家減產,但還沒有嚴重到2008年的情況;第二,國內雖然夏糧減產,但秋糧有望實現豐收,全年即使減產幅度也不會大。
FAO的報告也表示不必過分悲觀。其報告認為,由于小麥產銷大戶美國增產,全球小麥雖然與去年相比減產5%,但仍然是有記錄以來全球小麥第三個高產年。美國占全球小麥貿易的近四分之一,美國小麥豐收了,全球小麥暴漲的可能性就會少許多。
事實上,國內夏糧減產程度并不大。國家糧食局網站公布數據顯示,截至8月20日,國內11個小麥主產省各類糧食企業(yè)累計收購2010年新產小麥4687.3萬噸,比上年同期減少879萬噸,減產幅度為15.8%。
夏糧只占我國糧食總產量的1/4,秋糧是否豐收才具有決定意義。馬文峰認為,今年我國秋糧播種面積比去年有所增長,產量肯定會增長。“今年秋糧是會豐收的,但豐收和增產還不是一個概念,增產的壓力大一些!
此外,2004年以來,我國糧食自給率始終保持在95%以上。同時,中國糧食將近40%的庫存消費比,遠遠高于國際公認的17%至18%的警戒線。“這些都表明,國際糧價的波動,在短期內對中國的影響有限,沒必要過于恐慌。”馬文峰表示。
專家建議:無近憂有遠慮 種糧效益亟待提高
雖無近憂,仍有遠慮!皣鴥燃Z食相對充足,但長期來看仍不是很樂觀。”馬文峰認為,雖然我國在不斷提高糧食收購價,以保護農民利益,但仍然面臨著一個關鍵的問題,那就是農業(yè)生產效益比較低。同時值得注意的是,耕地面積越來越少,單產提高幅度也越來越小。馬文峰坦言,“要維持住95%的自給率已經越來越難”。
國土資源部調查顯示,1997年至2009年,全國耕地減少和補充增減相抵,凈減1.23億畝。水利部稱,我國每年農業(yè)缺水仍達300億立方米以上;大部分農田水利工程運行時間長,老化失修嚴重,目前,434個大型灌區(qū)骨干工程的完好率不足50%,高標準的旱澇保收田比重偏低。
此外,我國糧食加工業(yè)競爭力不強、效益不高的局面也亟待改善。中國玉米網總裁馮利臣等業(yè)內專家呼吁,應盡快改善我國糧食加工業(yè)“小、散、低、亂”的局面。“如果我國農產品加工能達到發(fā)達國家水平,每年能創(chuàng)造1萬億元的新增效益!
為此有關專家建言,我國應切實加強農業(yè)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特別是水利等抗災能力建設,從根本上穩(wěn)定和提高我國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要改變長期以來“重生產、輕加工”、“重收購銷售”的抓糧思路,加快整合培育國內糧食企業(yè),扶持一批面向消費終端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糧食加工企業(yè),大力提高終端糧食產品的自給率,不斷應對國際市場波動,永保國家糧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