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數據顯示,中國正在失去作為低成本生產基地的競爭優(yōu)勢,從生產手包、襯衫到生產基本電子元件的各個領域的制造商都在把業(yè)務外遷至東南亞等成本更低廉的地區(qū)。
從周三公布的外商直接投資數據中折射出來的這一變化,[廣州瑞豐注冊香港公司]對于擔當全球經濟增長主要引擎的中國經濟來說可謂是有喜有憂;一方面,中國政府希望國內產業(yè)向高附加值產品轉變并提高國民收入,但一方面,減少對制造業(yè)的關注意味著中國領導人要確保其他領域能夠創(chuàng)造就業(yè),從而保證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發(fā)動機繼續(xù)轟鳴。
中國商務部周三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外商直接投資減少3.7%,至1,117.2億美元,為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fā)以來首次出現年度下滑。
經濟學家認為,2012年實際使用外資減少在一定程度上是周期性的,受到中國經濟總體減速和歐洲持久的債務危機影響。
但應該承認,國內工資水平上升的長期趨勢和其他成本因素造成的競爭力下降、特別是基礎制造業(yè)競爭力的減弱也是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相比之下,泰國2012年外商直接投資飆升約63%,印尼去年前九個月的外商直接投資也增長了27%。
雀巢公司位于廣東東莞的一間工廠內,工人們正在包裝雀巢咖啡。Coronet SpA是一家生產人造皮革的意大利公司,在中國南方的廣東省擁有生產線。但該公司正打算在越南新建一家工廠,因為當地的勞動力成本更低,而且更接近需要其產品的鞋類和手包生產商,目前此類生產商的許多業(yè)務都已經遷往越南。
Coronet首席執(zhí)行長Jarno Tagliarini在一封電子郵件中稱,他們的許多客戶都在把部分業(yè)務遷至用工成本更低的遠東國家;在考慮了所有可以選擇的國家后,Coronet認為越南最有發(fā)展前途。
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數據存在一些不確定性。根據Rhodium Group研究主管Thilo Hanemann的分析,在中國央行公布的另一組數據中,外商在華盈利和外商所得利潤的境內再投資在去年前九個月實現增長。但他指出,該數據可能被大幅修正,并且也顯示過去兩年的投資增長速度近乎于零。
在海外資本的幫助下,中國成為低成本的制造中心和全球增長引擎。但勞動力成本上升、日益增長的城鎮(zhèn)人口對崗位和勞動條件的更高要求、以及與低端制造業(yè)伴生的嚴重污染問題,都已經蠶食了中國的成本優(yōu)勢。
為了培育堅實的消費者基礎,中國正試圖調整經濟結構,改變傳統上依賴低端制造業(yè)和密集資本投入的格局。周三公布的細分數據也證實了這一方向:雖然制造業(yè)外商直接投資減少6.2%,但不含房地產的服務業(yè)外商直接投資增長4.8%。
商務部新聞發(fā)言人沈丹陽周三在新聞發(fā)布會上表示,中國清醒地認識到,外貿的競爭優(yōu)勢繼續(xù)依靠勞動力優(yōu)勢和成本優(yōu)勢的話,將難以為繼;需要引導企業(yè)提升產品的質量和檔次,提高出口產品的附加值。
沈丹陽表示,商務部認為,目前確實有一些制造業(yè)外遷,但這種情況是正常的,并沒有形成大規(guī)模的在中國投資的外資企業(yè)往外遷的情況,同時也不能說中國就樂觀其成,實際上還需要積極鼓勵利用外資。
中國外商投資的很大一部分降幅歸于亞洲企業(yè)。去年來自亞洲10個經濟體的投資下降4.8%,所占比重為82%。最大外資來源地是香港,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國大陸投資者的資金回流。
在外商投資加速撤離中國方面能起決定性作用的一個國家是日本。日本去年流入中國的投資較2011年增長16%,但島嶼爭端引發(fā)的兩國關系惡化可能促使日本企業(yè)將目光投向別處。去年9月份,在華日本汽車和企業(yè)因中國國內的反日情緒而遭到打砸。
北京附近一家生產電動汽車的工廠不少日資企業(yè)已開始尋找第二個生產基地,以對沖中國業(yè)務的風險。例如,盡管越南去年獲得的外商投資減少15%,但來自日本的投資卻增長逾一倍。
日本去年還是泰國和越南最大的外資來源地。而在印尼,來自日本的外商投資規(guī)模排名第二,僅次于新加坡。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去年10月份對日資企業(yè)進行的調查顯示,僅有52%的受訪企業(yè)打算在未來一到兩年擴大中國業(yè)務,該比例低于2011年的67%。
該機構中國與北亞部門負責人真家陽一表示,這個比例下降的原因有幾個,尤其是勞動力成本的上升,而緊張的政治關系并非最重要的因素。
真家陽一也強調,日本企業(yè)偏離中國、尋求多元化的能力有限,因為沒有其他國家──除了美國──能夠提供如此大的市場以及高度成熟的生產網絡。
向其他國家轉移并不意味著放棄中國。[深圳瑞豐注冊香港公司]在接受調查的約300家中國美國商會會員中,58%稱中國仍然是它們前三大投資目的地之一;不過稱中國是自己去年首選投資目的地的只有20%,該比例低于2011年的31%。
不少企業(yè)也尋求從中國沿海制造業(yè)城市遷往成本更低的內陸地區(qū)。香港工業(yè)總會去年5月份所作調查顯示,由于成本上升,位于中國珠江三角洲的香港企業(yè)中,約有10%正在考慮遷往東南亞,而有13%考慮遷往中國內陸省份。